文本世界理论是由Paul Werth 教授最先提出,Joanna Gavins 进一步改进。实际上,文本世界理论来源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关于语篇产生和接受。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文本世界理论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根据文本世界理论,“世界” 能被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世界,文本世界,次级世界。在它们之中,文本世界又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语篇世界指的是人们进行交际时的直接情景,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语篇世界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参与者,譬如说话者和听话者,作者和读者等。第二个层次指的是由语篇世界而来的文本世界。语篇参与者根据文本信息有着共同的知识。文本世界从语篇中产生,是人们构建和解读文本时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关于文本内容的心理表征。第三个层次是次级世界。这是当文本世界构建完成后和开始发展时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其它世界。次级世界被分为三个宽泛的层面,指示次级世界,态度次级世界和认知次级世界。指示次级世界包括直接引语、倒叙、未来闪影以及任何离开当前情景的场景。态度次级世界有愿望,信仰,和他们的目的。认知次级世界主要是涉及表达假设、条件等,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和制造出不可计数的远离现实的场景。苏轼是宋代众所周知的杰出的诗人,如果把文学和艺术的功绩结合起来,苏轼绝对是古代历史性的人物。整个中国文化历史中没有人可以和他相媲美。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分支-文本世界理论,从话语世界,文本世界,次级世界三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诗人苏轼的典型作品。这种外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推动了认知诗学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经典诗词的分析方法,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本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包括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文本世界理论国内外的情况和对苏轼诗词的研究。第三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语篇世界,参与者和共同场,而且解释了文本驱动原则。第四章直接探究了文本世界,如何构建文本世界,构建者的定义和类型,功能推进命题的定义都被详细解释。第五章主要讨论了次级世界的分类,进一步与苏轼诗歌结合来解释。第六章总结了全文。